![](http://caixunimg.483.cn/2022/0610/20220610014212599.jpg)
題:從“深閨”走入“市場” 青海殘疾女子帶“姐妹”“繡”幸福
作者李雋
(相關資料圖)
7月盛夏,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,古鄯鎮(zhèn)夏家河村村民夏文仙正在和繡娘們交流著刺繡花樣的針法。
“這批訂單是縣團委的文件包,我們根據要求設計紅領巾花樣繡在包上,將我們當地的文化得以體現?!毕奈南烧f。
提起夏文仙,當地村民都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,提起她為帶動當地婦女增收致富所做的工作,大家都說:她是殘疾人中的佼佼者。
1991年,夏文仙伴隨著先天性腿殘疾出生,因為父親夏明德從小身患小兒麻痹癥,無法正常行走,夏文仙的肢體殘疾并沒有給家人帶來多大的悲傷,“身殘志堅”是一家人努力的方向。
父親夏明德告訴夏文仙:“只要堅強樂觀、敢于拼搏,書寫人生的筆就在自己手中?!?/p>
高中時期的夏文仙因為病情的惡化,最終與大學無緣,輟學在家。在家休養(yǎng)的日子里,夏文仙穿針引線,開始了她熱愛的刺繡事業(yè)。起初只把刺繡當作打發(fā)時間的她從來沒有想過,刺繡也能掙上錢,還能帶動別人掙錢。
圖為夏文仙與繡娘相互交流。(資料圖) 海東市稅務局供圖“2019年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門,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考。當時我繡制了一幅寬1.5米,長3.5米的巨幅刺繡作品《琴棋書畫》,引起了時任夏家河村第一書記王小玉的關注。她替我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姑娘報名參加青海省殘疾人職業(yè)技能競賽。當時我的孩子才四個月正在哺乳,母親身體不好,我放心不下孩子和母親,想放棄這次機會。”夏文仙回憶說,當時村支書夏龍和第一書記王小玉多次動員,并與縣殘聯協一起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,讓她安心參賽。
在那次大賽中,夏文仙獲得了刺繡項目第一名,刺繡作品在作品展手工類中獲得一等獎。這次比賽讓夏文仙更加堅定了走刺繡之路的信心和決心。
2020年4月,借助精準扶貧政策,夏文仙注冊成立了民和仙秀刺繡有限公司。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開啟了“支部+公司+農戶”的發(fā)展模式。村上先將廢棄多年的原村委會辦公用房進行改造,無償提供給夏文仙做“仙繡坊”。
圖為圖為夏文仙正在認真刺繡?!『|市稅務局供圖后來,她又修建設立了展廳、培訓室、機繡室、裁剪室及刺繡坊等獨立用房,通過積極爭取鄉(xiāng)村振興項目,配備了繡花機、縫紉機、繡架、展柜等設備,使工坊的工作環(huán)境和設施設備得到了改善。
從那時起,夏文仙就帶動夏家河村及周邊村社和馬營鎮(zhèn)、川口鎮(zhèn)、官亭鎮(zhèn)、總堡鄉(xiāng)等鄉(xiāng)鎮(zhèn)的200余人學習刺繡,殘疾繡娘37名。讓這些“姐妹”在照顧老人、孩子的閑暇之時做刺繡掙錢補貼家用,技藝嫻熟的繡娘年增收萬元以上,公司也因此被民和縣殘聯評為民和縣殘疾人就業(yè)基地。
聽力障礙的張銀環(huán)是公司的固定繡娘,因為要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兩個孩子,不能出門打工。到了公司后,夏文仙對張銀環(huán)照顧有加,耐心溝通、手把手指導,讓張銀環(huán)的年收入保證在1.5萬。
2021年7月,夏文仙和丈夫注冊成立民和玫鑫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承包33公頃土地,積極參與撂荒地復墾,種植玉米、小麥、土地等,解決周邊30余名村民就業(yè)。
雖然一副拐杖不離身,但是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,闖出了一片天地。今年,夏文仙家庭榜成為全國最美家庭之一。她從“深閨”走入“市場”,從封閉走向開放,從一個人走成一群人,用巧手和銀針“繡”出了幸福生活。
“我會在刺繡的道路上走下去,使它成為展示非遺保護成果、弘揚核心技藝、促進民族團結、推動文旅發(fā)展的特色產業(yè),將輕奢手工刺繡產品與機繡產品有效嫁接,將刺繡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中,實現刺繡文化的傳承,也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(yè)增收?!毕奈南烧f。(完)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