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://caixunimg.483.cn/2022/0610/20220610014212599.jpg)
1、蘇軾 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,也無人惜從教墜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2、拋家傍路,思量卻是,無情有思。
3、縈損柔腸,困酣妖眼,欲開還閉。
4、夢隨風萬里,尋郎去處,又還被,鶯呼起。
5、不恨此花飛盡,恨西園,落紅難綴。
6、曉來雨過,遺蹤何在? 一池萍碎。
7、春色三分,二分塵土,一分流水。
8、細看來,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
9、 注釋 1. 這首詞大約是宋神宗元佑四年(公元1081年)春,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。
10、次韻:用原作之韻,并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(chuàng)作,稱為次韻。
11、章質夫:名楶,浦城(今福建蒲城縣)人。
12、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,經常和蘇軾詩詞酬唱。
13、他的《水龍吟·詠楊花》原文如下:“燕忙鶯懶芳殘,正堤上柳花飄墜。
14、輕飛亂舞,點畫青林,全無才思。
15、閑趁游絲,靜臨深院,日長門閉。
16、傍珠簾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風扶起。
17、 蘭帳玉人睡覺,怪春衣、雪沾瓊綴。
18、繡床漸滿,香毬無數,才圓卻碎。
19、時見蜂兒,仰粘輕粉,魚吞池水。
20、望章臺路杳,金鞍游蕩,有盈盈淚。
21、” 2. 從教:任憑。
22、 3. 無情有思:言楊花看似無情,卻自有它的愁思。
23、韓愈《晚春》詩“楊花榆莢無才思,唯解漫天作雪飛。
24、”這里反用其意。
25、 思:心緒,情思。
26、 4. 縈:縈繞、牽念。
27、柔腸:柳枝細長柔軟,故以柔腸為喻。
28、 白居易《楊柳枝》:“人言柳葉似愁眉,更有愁腸如柳枝。
29、” 5. 困酣:困倦之極。
30、嬌眼:美人嬌媚的眼睛,比喻柳葉。
31、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。
32、 6. “夢隨”三句:化用唐代金昌緒《春怨》詩:“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
33、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
34、” 7. 落紅:落花。
35、綴:連結。
36、 8. 萍碎: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。
37、蘇軾《再次韻曾仲錫荔支》:“楊花著水萬浮萍”。
38、自注云:“柳至易成,飛絮落水中,經宿即為浮萍”。
39、 [譯文]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,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,它拋離家鄉(xiāng)倚路旁,細思量仿佛無情,卻是含有深情。
40、受傷的柔腸婉曲,困倦的嬌眼昏迷,欲開又閉。
41、夢魂隨風飄萬里,追對情郎去自動了又被黃鶯兒叫起。
42、不恨此花飄飛落盡,卻恨西園,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。
43、清晨淋過陳雨,何處有落花遺蹤?它飄入池中,化成一池細碎浮萍。
44、三分春色姿容,二分化作塵土,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。
45、旨看來,那不是楊花呵,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! 賞析一: 這首詠物詞,以物擬人,寫得纏綿悱惻,構思精妙,筆力卓絕。
46、這是蘇詞婉約風格的代表作。
47、詞中細膩地描繪了楊花飄落的情狀,也借楊花自花自落的寂寞傳遞出感時傷春的幽怨之情。
48、 賞析二: 蘇軾之詞以豪放為風格,然而蘇詞也有不少細膩婉約之作,本詞便是一篇極為情致細膩的惜花詞章。
49、本篇構思巧妙,刻畫細致,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。
50、上片惜楊花之飄墜,下片抒發(fā)哀悼楊花委塵之悲恨,表現(xiàn)了思婦極其纏綿悱惻的情思,達到物與神的境界,詞中自出新意,風神綿邈,情韻俱佳,為詠物妙作。
51、全詞用擬人化手法,亦物亦人,通過楊花隨風飄轉的情景,刻畫出一位夢繞魂牽、幽怨綿綿的思婦形象。
52、構思新穎,想象豐富。
53、起筆便不同凡響,用語精妙。
54、“‘似花還似非花’兩句,詠楊花確切,不得詠他花”。
55、“拋家傍路”三句轉入擬人手法:“無情有思”引出下面幾句的內容。
56、“縈損柔腸”三句寫“思”的狀態(tài),描寫楊花輕盈臃仲似美人之眼欲睜又閉,想象奇妙無比,神采飛動。
57、“夢隨風萬里”三句寫“思”的內容,是萬里尋夫。
58、剛停而又被鶯呼起。
59、寫盡楊花輕盈飄動而無定所的神韻。
60、下片則愈出愈奇。
61、先以落紅隱襯楊花,說“不恨”只是由筆傳情,實則“有恨”。
62、“曉來雨過”而問詢楊花遺蹤,所看到的是“一池萍碎”。
63、詞人認為這碎萍便是楊花化成,悖理而有情,更能顯出對楊花的一往情深。
64、接下去再深描一筆,點出楊花的歸宿。
65、那些漫天飛舞的楊花都在哪里去了呢?這就是有二成變成了塵土,一成變成綠萍。
66、楊花已盡,春色已盡。
67、煞拍再畫龍點睛,“細看來,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
68、”以情收束全詞,干凈利落而余味無窮。
69、此詞遺 取神,空靈婉轉、精妙絕倫,壓倒古今,為詠物詞的極品。
70、 賞析三: 這首詞,一般以為作于宋哲宗元佑二年(1087)。
71、其時,作者與章質夫同仕汴京。
72、 題為“次韻章質夫楊花詞”。
73、次韻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,不但要用原作的韻,而且次序也不能變。
74、這就比和韻更難。
75、弄得不好,往往以辭害意。
76、所以許多大詩人、大詞人都不多作。
77、東坡這一次韻之作,一般以為比原作更好。
78、這就不能不說與作者的才學有關了。
79、 詞一起,便把描寫對象放在似與不似之間,這是非常高明的。
80、“似花還似非花”,可說是形象地概括了這類詠物詞的藝術規(guī)律。
81、似花在形,似非花在神。
82、很好地處理形與神的關系,這就是詠物詞在藝術上的要求。
83、正因其似而不似,所以一般人就不知道珍惜而任其飄墜了。
84、“拋家”句,承“墜”字而來。
85、一拋,似無情;一傍,卻有思。
86、“無情”而“有思”,也就是“似花還是非花”。
87、杜甫《白絲行》句:“落絮游絲亦有情”;韓愈《晚春》句:“楊花榆莢無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飛。
88、”這里反用其意,較之章作全襲韓意自為高妙。
89、“縈損”三句,以擬人語組合成句,狀其溫婉嬌美,“無情有思”而又有情思,是由神似而至人化的過渡。
90、“夢隨”三句,取意于唐人金昌緒詩《春怨》:“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
91、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
92、”這里實際是暗寫一位女子的無限幽怨。
93、寓傷感于飄逸,已不是“無情有思”而是“有情有思”了。
94、 換頭而下,則從這個女子眼中寫來。
95、從“不恨”與“恨”之間見其深情遠思。
96、“此花飛盡”,一花之事也;“落紅難綴”,一春之事也。
97、杜甫《曲江》句:“一片花飛減卻春,風飄萬點正愁人。
98、”整個春天即將過去,而所思之人尚未歸來。
99、其思念之切可想而知。
100、“曉來”三句,進一層寫落紅不但“難綴”,且遺跡也將為朝雨洗凈,只剩下一池破碎的浮萍。
101、“春色”三句,緊承“曉來”三句而來,三分春色,全部付之塵土與流水。
102、“且看欲盡”,“莫厭傷多”(杜甫《曲江》),真不禁心灰意冷了。
103、歇拍用唐人詩:“君看陌上梅花紅,盡是離人眼中血。
104、”曾季 《艇齋詩話》以為“奪胎換骨”。
105、詞人之筆繞回到楊花身上,但它在離人眼中一點點都成了血淚。
106、前面所謂“無人惜”者,似為花,實為人。
107、而現(xiàn)在,則惜此花者,惟此離人;惜此離人者,亦惟此花,淚眼相看,情何能已!思何能已!故鄭文焯手批《東坡樂府》以為歇拍“畫龍點睛”,可謂別具興眼。
108、 綜觀全詞,沈謙《填詞雜說》謂為“幽怨纏綿,直是言情,非復賦物。
109、”這是就其藝術效果說詞已不止于賦物,而充分表達了作者欲言之情。
110、我們不能理解為藝術上可以把言情與賦物分離開來乃至對立起來。
111、問題在于如何處理物之形與神的關系,又如何處理之神與人之情的關系。
112、劉熙載《藝概》以為起句可作全詞評語,“蓋不離不即也”。
113、于“不離不即”中求之,斯為探真之道。
114、唐圭璋先生以為此詞“詠楊花,遺貌取神,壓倒古今”(見《唐宋詞簡釋》),則明確主張從貌與神的關系的處理中求之,較之劉氏之說更進了一步。
115、當然,“遺貌取神”必先由貌 入神,也不能把貌與神分離乃至對立起來。
116、唐先生又謂“全篇皆一惜字生發(fā)”,也極精當。
117、由“無人惜”而至有人惜,乃是貫串全篇的基本脈絡。
118、 賞析四 詠物詞的創(chuàng)作素以為難。
119、張炎《詞源》云:“詩難于詠物,詞為尤難。
120、體認稍真,則拘而不暢;模寫差遠,則晦而不明。
121、要須收縱聯(lián)密,用事合題。
122、一段意思,全在結句,斯為絕妙。
123、”清代沈祥龍《論詞隨筆》亦云:“詠物之作,在借物以寓性情。
124、凡身世之感,君國之憂,隱然蘊于其內,斯寄托遙深,非沾沾焉詠一物矣。
125、”張、沈二人對詠物詞所持觀點是有相當的代表性的。
126、而如果詠物兼有和韻,則難度就更大了。
127、而蘇軾這首《水龍吟》,不僅在詠物方面“壓倒今古”(張炎《詞源》),而且“和韻而似元唱”(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),其詞心詞境不惟迥出時人,直使后人難能為繼,因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。
128、 此詞作年一般認為是元佑二年(1087)。
129、王文誥《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》和朱祖謀《強村叢書》編年本《東坡樂府》均系于此年,此后基本為論家所采納。
130、因為此年蘇軾與章質夫同官京城,且曾共在章府聽彈琵琶;蘇并有《水調歌頭》(昵昵兒女語)一詞以紀其事,而此《水龍吟》詞遂一并附錄于此年。
131、此說看似有理,實則不耐推敲。
132、何則?蓋蘇軾此詞乃和韻寄贈之作,若作于同官京師之時,則“寄”之一字便無從詮釋了。
133、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中說:“……柳花詞妙絕,使來者何以措詞!本不敢繼作,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,坐想四子閉門愁斷,故寫其意,次韻一首寄去,亦告不以示人也。
134、”故元佑二年之說頗存疑問。
135、信中提到的章質夫“正柳花飛時出巡按”,則與元豐四年(1081)四月章質夫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(jié)特征相合。
136、故定為元豐四年,或許更為合適。
137、時蘇軾因“烏臺詩案”貶官黃州,《水龍吟》詞中的傷春身世之感,也可以與蘇軾的這一段被貶謫的經歷更容易掛起鉤來。
138、? 蘇軾的這首《水龍吟》是和章質夫的《水龍吟》的同韻之作,雖然蘇軾稱章詞“妙絕”,自己“本不敢繼作”,繼作之后,又囑告對方“不以示人”,似并無機鋒相摩之意。
139、但后人還是往往將它們放在一起比勘品評,以決高下。
140、因此在評說蘇詞之前,不妨先化一些筆墨來看看章詞究竟。
141、其傳誦一時是浪得虛名還是確有身手,是須看過方能知曉的。
142、章詞全文如下: 燕忙鶯懶花殘,正堤上、柳花飄墜。
143、輕飛亂舞,點畫青林,全無才思。
144、閑趁游絲,靜臨深院,日長門閉。
145、傍珠簾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風扶起。
146、 蘭帳玉人睡覺,怪春衣、雪沾瓊綴。
147、繡床旋滿,香球無數,才圓卻碎。
148、時見蜂兒,仰粘輕粉,魚吞池水。
149、望章臺路杳,金鞍游蕩,有盈盈淚。
150、 章質夫的詞,《全宋詞》共錄兩首,即有一首聲名遠度,殊屬不易。
151、這首詞詠楊花,以形寫神,風姿秀逸。
152、上闋寫楊花飄墜輕飛,極富動態(tài)神韻,特別是歇拍“傍珠簾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風扶起”幾句,將楊花在“靜臨深院,日長門閉”后的輕飛之態(tài),寫得至為靈動。
153、連首肯晁叔用以為質夫與東坡難以比肩的魏慶之,也不得不稱說此數句“可謂曲盡楊花妙處”,并直言“東坡所和雖高,恐未能及”(《詩人玉屑》卷二十)。
154、這比泛泛的蘇、章優(yōu)劣論要有說服力得多。
155、下闋雖牽涉人事,但仍以摹寫楊花物態(tài)為主,不惟擬人,且略微滲入了人的情韻。
156、朱弁《曲洧舊聞》卷五稱它“命意用事,清麗可喜”,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。
157、從總體上,章質夫賦詠楊花,便真的在楊花的物態(tài)風神方面化足了功夫,因此就狀物生動而言,章質夫是曾無半點愧色的。
158、 與章質夫的原唱相比,蘇軾的和韻之作便表現(xiàn)出了一些新的特點。
159、他在詠楊花方面既不模寫差遠,也不體認太真,而是在不即不離中,將自己的感情隱寓其中,亦楊花亦東坡,把傳統(tǒng)的賦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為一,“直是言情,非復賦物”(沈謙《填詞雜說》)。
160、但若要言及摹寫楊花物態(tài)的精妙,則章質夫的地位仍難以動搖。
161、蘇軾只是在“使來者何以措詞”的感嘆之外,別開一新境界而已。
162、有鑒于此,許昂霄《詞綜偶評》認為章、蘇二作,“均是絕唱,不容妄為軒輊”。
163、而王國維遽稱蘇詞“和韻而似原唱”,章詞“原唱而似和韻”,并歸之為“才之不可強”(《人間詞話》),似乎又只窺一端,未見其余,很難說是持平之論了。
164、 蘇軾和韻的是一首當時已稱誦的名作,如果再在狀物方面費盡思索,恐怕也難以逾越原唱,所以只能別開生面,把楊花拔高一籌,使之渲染上更強烈的主觀色彩,更多地顯示出人的性情品格。
165、因此在蘇詞中,楊花同人的情感貼得更近了,而且這種貼近是自然而然、不知不覺的。
166、 起句“似花還似非花”,就典型地體現(xiàn)了“物物而不物于物”的意思。
167、“似花”是“物物”,“還似非花”則已“不物于物”了。
168、全詞皆就此二端描畫,故劉熙載說:“此句可作全詞評語,蓋不離不即也。
169、”(《藝概·詞曲概》)“也無”兩句續(xù)寫“非花”之意。
170、因為“非花”,所以無人對其墜落表示憐惜,任由它“拋家傍路”。
171、這是宕開一層的寫法,是欲揚先抑。
172、“思量”兩句則承“似花”而來,筆法與前陡轉。
173、花與人的情思往往有比較直接的對應關系,如杜甫詩云:“落絮游絲亦有情,隨風照日宜輕舉。
174、”一般都是由花生情,由情到花的。
175、故起句六字,用力頗足,涵蓋到后面數句的文意。
176、“縈損”三句是總寫,兼及“似花”“非花”兩方面。
177、一方面?zhèn)魃竦貙懗隽肆醴w的迷人姿態(tài);另一方面用“縈損柔腸”四字,既寫出了楊花對柳樹的繾綣之情,又隱約寫出了閨中女子因思念郁結、天氣倦人而嬌眼欲開還閉的神態(tài),寫物寫人,渾不可分。
178、歇拍三句化用了唐人金昌緒的《春怨》詩:“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
179、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
180、”從虛虛實實中遁入夢境,把閨婦的心思委婉說出,但同時又與柳絮的自然形態(tài)結合無垠。
181、把柳絮的隨風飄蕩,乍去又回,欲墜仍起,寫得十分形象。
182、 過片從楊花想到落花,又是宕開一層的寫法。
183、因為楊花“非花”,所以“不恨此花飛盡”;但楊花飛盡的季節(jié)卻是春天將逝的季節(jié)。
184、西園繁花落盡,如同楊花一樣無可挽回了,這是一種說不出的痛。
185、因而既一再說楊花不關我情,而寫情之句又皆從楊花生出,不黏不脫之境,仿佛可見。
186、接下筆法又轉。
187、從對春天的憐惜轉而對楊花心生關懷,將自己對楊花貌似冷漠的心態(tài)直接揭穿。
188、“曉來”三句自問自答,是借用了楊花化萍的傳說。
189、姚寬從植物生態(tài)的角度,認為蘇軾引用傳說,不免有誤。
190、他在《西溪叢話》中說:“楊、柳二種,楊樹葉短,柳樹葉長。
191、花初發(fā)時,黃蕊子為飛絮。
192、今絮中有小青子,著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芽,乃柳之苗也。
193、東坡謂絮化為浮萍,誤矣。
194、”姚寬的分析頗具科學意味,似不容不信。
195、但蘇軾此處只是借以言情,也不宜膠柱鼓瑟,以科學來代替詩情。
196、蘇軾為人既隨意適性,他能就黃岡之赤壁而引發(fā)詩情噴涌之《念奴嬌》(大江東去),雖與赤壁之戰(zhàn)的故地了不相涉,但何妨其成為千古名作呢?故在詩詞鑒賞領域,審美的感知有時比科學的考證,是要更為契合詩人的初衷的。
197、 “春色三分”三句是假設之辭,但假想得超凡脫俗,讓人拍案稱奇。
198、這種將春色數量分化的寫作方法,蘇軾曾多次使用,如《臨江仙》之“三分春色一分愁”,《雨中花》之“不如留取,十分春態(tài),付與明年”等,都可看出他一貫的思維定勢。
199、當然從淵源上而言,也許唐代詩人徐凝的詩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無賴是揚州”,才是此類寫法的更早的源頭。
200、煞拍三句呼應上闋“縈損柔腸”之意,是點題之句。
201、楊花之漫天飛舞,恰如游子與思婦的眼淚,紛紛揚揚,無窮無盡。
202、也只有游子和思婦,才會在這紛飛的淚水中苦度年華。
203、語意沉痛,振動全篇,將全文的情感收束得異常飽滿。
204、 蘇軾寫楊花是用情感驅動的,所以它給人的印象不僅在于描摹對象的形神兼?zhèn)?,更在于隨著對象的起轉變化而引發(fā)的情感變化。
205、在若即若離、不即不離中,將全詞寫得空靈飄忽,是蘇軾豪放之外沾溉于傳統(tǒng)的另外一種風格。
206、朱弁《曲洧舊聞》引晁叔用的話說:“東坡如毛嬙、西施,凈洗腳面,與天下婦人斗好,質夫豈可比哉!”東坡作詞雖不十分措意,但這一首因系次韻,所以用足了才力。
207、不僅音律精細,情感幽約,而且緊著題目,融化不澀,堪稱是詠物之正法眼藏 賞析五 這是一首詠物詞。
208、張炎《詞源》云:"詩難于詠物,詞為尤難。
209、體認稍真,則拘而不暢;模寫差遠,則晦而不明。
210、要須收縱聯(lián)密,用事合題。
211、一段意思,全在結句,斯為絕妙。
212、"清代沈祥龍《論詞隨筆》亦云:"詠物之作,在借物以寓性情。
213、凡身世之感,君國之憂,隱然蘊于其內,斯寄托遙深,非沾沾焉詠一物矣。
214、" 蘇軾這首《水龍吟》,不僅在詠物方面"壓倒今古"(張炎《詞源》),而且"和韻而似原唱"(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),其詞心詞境不惟迥出時人,直使后人難能為繼,因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。
215、 此詞約作于元豐四年(1081),蘇軾45歲,正謫居黃州。
216、蘇軾與章質夫信云:"……柳花詞妙絕,使來者何以措詞!本不敢繼作,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,坐想四子閉門愁斷,故寫其意,次韻一首寄去,亦告不以示人也。
217、"元豐四年(1081)四月章質夫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。
218、時蘇軾"烏臺詩案"貶官黃州。
219、 蘇軾這首《水龍吟》是和韻之作,章質夫《水龍吟》云: 燕忙鶯懶花殘,正堤上、柳花飄墜。
220、輕飛亂舞,點畫青林,全無才思。
221、閑趁游絲,靜臨深院,日長門閉。
222、傍珠簾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風扶起。
223、 蘭帳玉人睡覺,怪春衣、雪沾瓊綴。
224、繡床旋滿,香球無數,才圓卻碎。
225、時見蜂兒,仰粘輕粉,魚吞池水。
226、望章臺路杳,金鞍游蕩,有盈盈淚。
227、 這首詞詠楊花,以形寫神,風姿秀逸。
228、上闋寫楊花飄墜輕飛,極富動態(tài)神韻,特別是歇拍"傍珠簾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風扶起"幾句,將楊花在"靜臨深院,日長門閉"后的輕飛之態(tài),寫得至為靈動;可謂曲盡楊花妙處",并直言"東坡所和雖高,恐未能及"(魏慶之《詩人玉屑》卷二十)。
229、下闋仍以摹寫楊花物態(tài)為主,不惟擬人,且略微滲入人情。
230、 蘇軾的和韻之作在詠楊花方面既不模寫差遠,也不體認太真,而是在不即不離中,將自己的感情隱寓其中,亦楊花亦東坡,上闕側重寫芳華幽獨之悲,下闕側重寫惜春傷逝之感。
231、深寓生命之孤獨、漂泊、失落、不能自主、無可奈何之悲傷。
232、 王國維稱蘇詞"和韻而似原唱",章詞"原唱而似和韻",并歸之為"才之不可強"(《人間詞話》)。
233、 賞析六: 評論 1. 章質夫《水龍吟·詠楊花》其命意用事清麗可喜。
234、東坡和之,若豪放不入律呂,徐而視之,神韻諧婉,便覺質夫詞有織繡工夫。
235、(宋朱弁《曲洧舊聞》卷五) 2. 章質夫詠楊花詞,東坡和之。
236、晁叔用以為:“東坡如毛嬙、西施,凈洗卻面,與天下婦人斗好。
237、質夫豈可比哉?”余以為質夫詞中所謂:“傍珠廉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風扶起。
238、”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。
239、東坡所和雖高,恐未能及。
240、(宋魏慶之《詩人玉屑》卷二十) 3. 東坡和章質夫楊花詞云:“思量卻是,無情有思。
241、”用老杜“落絮游絲亦有情”也。
242、“夢隨風萬里,尋郎去處,依前被鶯呼起”。
243、即唐人詩云:“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
244、幾回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
245、”“細看來、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
246、”即唐人詩云:“時人有酒送張八,惟我無酒送張八。
247、君看陌上梅花紅,盡是離人眼中淚。
248、”皆奪胎換骨手。
249、(宋曾季貍《艇齋詩話》) 4. 詞中句法,要平妥精粹。
250、一曲之中,安能句句高妙?只要拍搭襯副得去,于好發(fā)揮筆力處,極要用工,不可輕易放過,讀之使人擊節(jié)可也。
251、如東坡楊花詞云:“似花還似非花,也無人惜從教墜。
252、”又云:“春色三分,二分塵土,一分流水。
253、”……此皆平易中有句法。
254、東坡詞如《水龍吟》詠楊花……等作,皆清麗舒徐,高出人表。
255、(宋張炎《詞源》) 5. 詞不宜強和人韻:若倡者之曲韻寬平,庶可賡歌;倘韻險又為人所先,則必牽強賡和,句意安能融貫?徒費苦思,未見有全章妥溜者。
256、東坡《次章質夫韻楊花水龍吟》韻,機鋒相摩,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,后片愈出愈奇,真是壓倒今古。
257、(同上) 6. 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,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,遂借東坡、稼軒諸賢自諉。
258、諸賢之詞,固豪放矣,不豪放處,未嘗不葉律也。
259、如東坡之《哨遍》、楊花《水龍吟》,稼軒之《摸魚兒》之類,則知諸賢非不能也。
260、(元沈義父《樂府指迷》) 7. 東坡詞瀟灑出塵,勝質夫千倍。
261、 質夫詞,工手;坡老詞,仙手。
262、(明楊慎《草堂詩余》) 8. “隨風萬里”、“尋郎”。
263、悉楊花神魂。
264、 讀他文字,精靈尚在文字里面;坡老只見精靈,不見文字。
265、(明沈際飛《草堂詩余正集》卷五) 9. 宋初葉清臣,字道卿,有《賀圣朝》詞云:“三分春色二分愁,更一分風雨。
266、”東坡《水龍吟》演為長句云:“春色三分,二分塵土,一分流水。
267、”神意更遠。
268、(清李調元《雨村詞話》卷一) 10.東坡“似花還似非花”一篇,幽怨纏綿,直是言情,非復賦物。
269、(清沈謙《填詞雜說》) 11.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(tài),“縈損”以下六句,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。
270、二闋用議論,情景交融,筆墨入化,有神無跡矣。
271、(清黃蘇《蓼園詞評》) 12.身世流離之感而出以溫婉語,令讀者喜悅悲歌,不能自已。
272、(清陳廷焯《詞則·大雅集》卷二) 13.東坡《念奴嬌》(大江東去闋)、《水龍吟》(似花還似非花闋)……等篇,其句法連屬處,按之律譜,率多參差。
273、即謹嚴雅飭如白石,亦時有出入。
274、若《齊天樂》(詠蟋蟀闋)末句可見,細校之不止一二數也。
275、蓋詞人筆興所至,不能不變化。
276、(清謝章鋌《賭棋山莊詞話》卷四) 14.鄰人之笛,懷舊者感之;斜谷之鈴,溺愛者悲之。
277、東坡《水龍吟·和章質夫楊花詞》云:“細看來。
278、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
279、”亦同此意。
280、 東坡《水龍吟》,起云:“似花還似非花。
281、”此句可作全詞評語,蓋不離不即也。
282、(劉熙載《藝概》卷四) 15.東坡《水龍吟》詠楊花,和韻而似原唱;章質夫詞,原唱而似和韻,才之不可強也如是! 詠物之詞,自以東坡《水龍吟》為最工。
283、(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卷上) 16.煞拍畫龍點睛,此亦詞中一格。
284、(《鄭文焯評東坡樂府》) 17. 此首詠楊花,遺貌取神,壓倒古今。
285、起處,“似花還似非花”兩句,詠楊花確切,不得移詠他花。
286、人皆惜花,誰復惜楊花者?全篇皆從一“惜”字生發(fā)。
287、“拋家”三句,承“墜”字,寫楊花之態(tài),惜其飄落無歸也。
288、“縈損”三句,摹寫楊花之神,惜其忽飛 忽墜也。
289、“夢隨風”三句,攝出楊花之魂,惜其忽往忽還也。
290、以上寫楊花飛舞之正面已 畢。
291、下片,更申言楊花之歸宿,“惜”意愈深。
292、“不恨”兩句,從“飛盡”說起,惜春事 已了也。
293、“曉來”三句,惜楊花之經雨也。
294、“春色”三句,惜楊花之沾泥落水也。
295、“細看 來”兩句,更點出楊花是淚來,將全篇提醒。
296、鄭叔問所謂“畫龍點睛”者是也。
297、又自“曉 來”以下,一氣連貫,文筆空靈。
298、先遷甫稱為“化工神品”,亦非虛譽。
299、(唐圭璋(唐宋 詞簡釋》)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