沃森生物(300142.SZ):擬向“愛嬰行動——愛嬰醫(yī)院出院健康指導”項目捐贈545萬元
格隆匯12月7日丨沃森生物公布,公司擬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組織開展的“愛嬰行動——愛嬰醫(yī)院出院健康指導”項目捐贈資金人民幣545萬元,以支...
2022-12-07 18:57:49
(資料圖片)
一、題文
觀書有感——朱熹 閱讀訓練原文: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1、全詩以____為喻,形象的表達了作者____感受。2、上聯(lián)寫景怎樣具體描繪放糖的清澈明凈?詩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?3、本事頗有“理趣”的三、四兩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?4、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,談談你對“問渠那得清如許?唯有源頭活水來”兩句詩的理解。今天,半小時之內(nèi)啊…直接回答問題就好了…問答題最好兩行內(nèi)寫完…
二、解答
1、清水池塘;讀書知新的 2、水清如鏡,倒影似真,水天難分;比喻學識。3、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才能保持頭腦清明,引申為任何事物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長久。4、“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,面目可憎”。三、分析
本題考查:詩詞鑒賞詩詞作者簡介,重點詞語與譯文:作者:朱熹(1130.9.15~1200.4.23) 字元晦,一字仲晦,號晦庵、晦翁、考亭先生、云谷老人、滄洲病叟、逆翁。漢族,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(今江西省婺源)人。19歲進士及第,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,仕至寶文閣待制。為政期間,申敕令,懲奸吏,治績顯赫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、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教育家、詩人、閩學派的代表人物,世稱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。他廣注典籍,對經(jīng)學、史學、文學、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,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。他繼承和發(fā)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融匯儒、釋、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,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的學術成果,“致廣大,盡精微,綜羅百代”,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。后人尊他為“朱文公”,評價他為“理學正宗”,是繼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。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,先后創(chuàng)辦了考亭、岳麓、武夷、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,培養(yǎng)了數(shù)以千計的門生,對創(chuàng)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注釋:方塘:又稱半畝塘,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(后為南溪書院)內(nèi)。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,故嘗有《蝶戀花·醉宿鄭氏別墅》詞云:“清曉方塘開一境。落絮如飛,肯向春風定?!辫b:古代的鏡子。古人以銅為鏡,包以鏡袱,用時打開。天光: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,不停地變動,猶如人在徘徊;徘徊:移動。渠:它,第三人稱代詞,這里指方塘之水;那(nǎ)得:怎么會;那:怎么的意思;清如許:這樣清澈;如許:如此,這樣。為:因為;源頭活水: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(fā)展的,從而不斷積累,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、運用和探索,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,就像水源頭一樣。翻譯: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被打開,清澈明凈,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,不停地閃耀晃動,充滿生機和活力。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?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。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